黑白体育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...

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“名字始终用下去“建设百年俱乐部”,可

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“名字始终用下去”、“建设百年俱乐部”,可问题是人家名字已经用了快30年,现在又要以“名字不随能便改”、“建设百年俱乐部”的名义推倒重来,这究竟是反讽还是笑话?

撰文/赵宇

嚷嚷好几年的职业俱乐部名称中性化问题,似乎终于要在2021年变成现实了。

中国足协联赛会议上明确告知各俱乐部要名称中性化:股东及关联公司都不能出现在俱乐部名称当中。

硬卡“中性名”规则,很多老牌球队都不合格。

会议没有商讨过程,俱乐部只能按照要求去执行。

这么做的初衷是希望俱乐部名称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,力争创建百年俱乐部。毕竟之前有太多职业俱乐部因投资公司变了,名称也变了,有些甚至几年内变过好几次,让人觉得乱糟糟的,球迷也没什么归属感。

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问题上,足协这次采取一刀切的方式。不管是谁,但凡名称中涉及股东以及关联公司都不能提。

申花俱乐部工作人员说了,自己的名字未来只要不出现“绿地”就行,毕竟申花这个公司早就不存在了。大连人也没毛病,他们早就完成了中性化。

中性名一刀切,申花幸免遇难。

除了这两家俱乐部外,剩下的都不行,哪怕存在了28年的国安和26年的建业。

北京中赫国安俱乐部首先要把“中赫”二字去掉,周金辉老板在这方面应该不会吝啬。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从政策角度讲,“国安”俩字也不能存在。

根据俱乐部股权分配,中赫集团占股64%,中信集团占股36%,国安是中信下属公司,存在关联,与如今的“一刀切”政策矛盾,河南建业更是如此。有一种办法是中赫集团买断不属于自己的那36%股份,但河南建业怎么办?他们的股东就是建业集团。

“一刀切”政策面前,一个在职业联赛中用了28年和另外一个用了26年的名字很有可能就彻底不存在了。这不禁让人想问,真的要闭着眼睛、抡圆了切上这一刀吗?

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“名字始终用下去”、“建设百年俱乐部”,可问题是人家名字已经用了快30年,现在又要以“名字不随能便改”、“建设百年俱乐部”的名义推倒重来,这究竟是反讽还是笑话?

就好比家长希望孩子早点睡觉。结果孩子睡着了,又给弄醒了,理由是他没按照家长要求的姿势睡。平躺和侧卧没有对错之分,让孩子早点睡觉才是初衷。

足协两年前曾针对中性名称出台过一次政策,那次规定的内容是:考虑到有些俱乐部的名称确实历史悠久,在球迷中有广泛的传播度和认可度,以及品牌影响力,只要满足:“1、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;2、俱乐部连续参赛至今;3、俱乐部未发生所属地方会员协会的变更”就可以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,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。

这个非“一刀切”的方式充分考虑到了俱乐部名称的历史性、传播广泛性和公众认可度,算是比较人性化了,后来就没了下文。

再后来足协换了领导,想法也变了。这个组织的政策经常变来变去,谁又会相信它可以把今天的想法执行十年、二十年、甚至一百年不变呢?

如果国安、建业这样的名字因为如今的一刀切政策从中国足球版图上消失,想想都令人惋惜。

有球迷对我说:算了,别较劲,以后我们还喊“北京国安”、“河南建业”。

怎么能说算了就算了?很多不正常的东西往往就是被这样息事宁人的态度所遮盖,最后弄得不伦不类。

话必须说清楚,道理也要讲明白,中国足球缺的不光是青训基础,还有较真精神。

目前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按照两年前的规定去做。足协既然不希望俱乐部名称变来变去,自己的政策也不要总调整。

坚持两年前政策的同时还可以再多加一条:这次执行完了之后名称就彻底固定下来,绝对不能再改,海枯石烂。

相关集锦

相关录像